中国品牌全拼命名方式

曾几何时,新品牌竞相取个洋名,老字号则以汉字示人,汉语拼音与商业品牌名格格不入。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格局被打破,至今已经蔚然成风,势不可挡。

最近的事件莫过于昨天的人民搜索新品牌“即刻(jike.com)搜索“以及新浪微博数百万购得的weibo.com。一个做玉米商的朋友更是体会深刻,前几年无人问津的全拼域名这两年分外抢手,长达十多个字母的三字全拼也销售一空,如yeshenghuo.com。著名电子商务网站京东商城(360buy.com)2010年就悄然启用了jingdong.com域名。

当然互联网的全拼时代必须记住一个品牌——百度(Baidu.com)——无论从域名长度、英文发音以及典故都生得完美。百度1999年注册baidu.com,当时QQ还叫做oicq(模仿icq而来)、新浪网刚刚从四通利方(srsnet.com)更名,sina一词源于拉丁文的中国sino、搜狐(sohu.com)以音译命名,特意省略了全拼中的so(u)hu以保证短域名的优势。

当时类似sohu的命名方式一度流行,品牌经营者试图以最短的字母来替代全拼音的英文名,还是有如网易(NetEase)这样将当时的网络概念net纳入到命名范畴的,另一种普遍看好的则是数字命名,如珠穆朗玛(8848.net)、网易(163.com)等。总之,上世纪末的中国互联网命名恰逢中国互联网一张白纸,各种手段都能奏效。

近几年,随着域名注册的饱和,以上几种命名方式很难再找到机会,全拼被历史性的推到了选择案上。这一方面是无奈之举,一方面也是拜中国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国际影响力包括汉语的影响力的提升所赐。

想当初,北京大学被命名为Peking University而不是Beijing University,外来文化的冲击另原本的语言、文本甚至思想都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至今如青岛啤酒(Tsingtao)仍沿用了这种威妥玛式译中文的名称。至1978年中国政府取缔这种混乱的命名方式才在地名上消失,但在某些品牌上却保留了当时的印记。

在互联网,Baidu.com的成功激发了创业者;阿里系则有过之无不及,阿里巴巴(alibaba)、淘宝(taobao.com)、阿里妈妈(alimama)等席卷电子商务;开心网(kaixin001.com)的成功则加速了校内网(xiaonei.com)到人人网(renren.com)的蜕变;而大众点评网(dianping.com)、口碑网(koubei.com)、百姓网(baixing.com)等一大批生活类网站将全拼的应用扩大化。

直至到了不受控制的地步,一窝蜂冒出来的新生代品牌”语不惊人死不休“将汉字统统装进品牌名,就有了如土豆(tudou.com)、街旁(jiepang)、知乎(zhihu.com)者也(zheye.org)、点点(diandian.com)、糯米(nuomi.com)米饭(mifan.me)甚至饭后(fanhougame)等。

愈演愈烈的互联网抄袭风令全拼命名造成了新一轮的文本混乱,这种变化方兴未艾并没有很快停下来的意思,它对于中国品牌的整体影响还无法盖棺定论,按下不表。

除了互联网,在传统制造业,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全拼的”典范“,如海尔(Haier),从发音角度,海尔完全可以采用如Higher,或者省略的方式命名为Hair,这些英文原本的含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海尔国际化进程,而中文中的”尔“没有元音的拼音也早就了Haier的强品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