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延续


2007年10月18日,中国探月计划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国人对于“月亮”亘古的遐想,承载着国人对于太空探索的启程号角,“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将发射升空。不管是否顺利发射,顺利完成预订任务,我想10月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探月月”。

vansgn说起这种技术含量很高的玩意,总是不太在行的,今天要说的是探月标志以及探月标志以外的某些物质。

时代越现代化,我们越远离那些笔墨纸砚的岁月。很多人甚至一年也用不上几次笔,更不用谈什么书法了。
很多之前练习书法的,也转向设计领域。自己安慰自己,这多多少少和艺术沾点边。篆隶楷行草,在任何场合都开始被当作文物一样看待,除了那些“书法家”们自娱自乐外。不能不让人产生某种幻觉:书法死了。

如果仅仅从书法的实际的功用上,这样的论断不为过。不过作为一种图形艺术形式,书法其实还活在我们身边,只是它改变了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北京2008年奥运会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印”,体育赛事标识让世人不得不去看懂“蚯蚓般”的篆书,这是难得的一次这些古老的技艺站在现代化的聚光灯下,附着在高科技的材质上的机会,也让国人慨叹:书法还活着!
请看“篆书之美”在标志设计中的现状。

书法本应该死掉,因为中国人甚至连钢笔都不需要了,键盘、手机、鼠标手等等在候着;中国人也没有时间再捣弄笔墨了,因为它们要争分夺秒赚钱;中国人甚至都不太认识中国字了,尤其是书法字,英文法文日文倒是词汇量惊人。哪一条都足以致书法于死地。没有存在的意义和空间,不死也是赖活着。

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书法在现代艺术发展的今天,在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舞台上,还顽强生存。
书法的特点是它不死的最大原因:

一、从书法的形来说,笔触、润以及整体感是书法的最基本要素。但在电脑美术盛行的今天它部分或完全失去了表字的功用,完全图形化是书法的出路;

二、丛书法的起源来说,抽象性是书法另一个法宝,它兼具中国山水画的意象和西方印象派的风格,同时它又是象形文字的“嫡传”,可实可虚,宜浓宜淡,这在图形设计领域可以说是非常有用武之地。

从现实中的一些案例中我们也能体会这两点:
当然vansgn并不悲观地认为:书法的命运只能如此,必须依附于某项现代艺术才能存在下去。起码在我老了的时候,我会重拾起那一套家伙什,去尽享这一份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书法会像信仰一样存在于某些人的心中。


上海博物馆-笔触

海尔-书法字体

中国银行-书法字体

2008奥运会环境标识-笔触

2008申奥标识-笔触

乌镇旅游标识-书法字体

下面这两个标志中虽然没有很直观的书法元素,但蕴含着许多隐性的书法语言。观者自知。

中央气象台

中国篮球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