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门 任意门

出行方式的改变唯一不能改变的是人性

滴滴顺风车的事情持续发酵,从平台的漠视到政府的不作为,从个体的安全意识到一个行业的反垄断调查,一个生命的代价换来了自媒体的狂欢,口诛笔伐键盘侠各显其招,死亡并没有成为终点,反倒成了起点,各路人马同一起跑线起跑,冲线的那一刻会是什么?人们每分每秒消费的又是什么?

不、不要误会,BV不是时评家,只是论起品牌,在座的都是…

…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滴滴成为了众矢之的,滴滴罪大恶极;滴滴所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品牌们也不可幸免,比如那个XXXX的百度。

品牌——社会事件中的最佳标靶

让我们假设一下:此次事件的主体全部都不变,我们把滴滴抽走,换句话说一个黑车司机或者一个的士司机干了这样一件犯罪的事,键盘侠们会怎么应对?

可以想见,一个群体会被频繁提及,就是那些每天服务于城市的的士司机们,平时默默无闻,一旦出了事,群体素质、政府监管、甚至是出租车行业一直就存在的剥削制度等等会被拿出来炒现饭,翻来覆去的也就这么些话题。如果是一个黑车司机,就更简单了,就是一个偶然的刑事案件,根本没资格进入大众的谈资里。毕竟世界上每分每秒都在有人死去。

品牌的人格化

魏则西如果不是和百度出现在同一则新闻里,充其量就是一次医疗事件,就算上了新闻,也就是医院会被折腾一会,然后就永远不会有人记得。因为医院作为一种社会福祉机构,与品牌有天然的区隔,医院不可能被人格化,所以你会发现,痛恨医院的人痛恨的是所有医院,所谓的天下乌鸦一般黑,这种极端情绪一旦关联到庞大的医疗体系,稀释是必然的,遗忘也是必然的。

但是,品牌的存在令这种局面产生巨大变数,矛头急转,就好像好不容易逮到一个负责人,民众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场讨伐运动中,无论之前是否真正了解消费过这个品牌。这里面有几句潜台词:

  • 品牌是赚钱的,赚钱是罪恶的
  • 品牌是公开的,人人皆可评价
  • 品牌是人造的,所有事都是人在操纵
  • 品牌是有命的,可以被搞死

品牌的妖魔化

品牌运营者孜孜追求的正是要将品牌形象深植到消费者的心智中,最好产生一些条件反射,甚至与某些人类行为绑定,比如搜索=百度、打车=滴滴、网购=淘宝等等。由于这些排他性的认知存在,品牌被妖魔化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就好像大麻雀能够利用七神在民众心智中的绝对地位,教唆教会行事,一度让不可一世的色后赤身游街。[Game of Thrones S5E10]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人的心智是海量传播的防御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的信息。一般而言,人的心智只接受与以前的知识和经验相匹配或吻合的信息。

Jack Trout, 1981

诚然,品牌定位操控消费者心智可以达到它们的商业目的,但同时也极容易感染,我们见过很多长时间重金砸下来的品牌,刹那间人设崩塌,万劫不复。因为既然人的心智排斥大部分的信息,那么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阻止一个人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

三鹿是湮灭在民众的愤怒和正义感驱使的破坏欲,昨天可能还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一个品牌,今天就可以像正义卫士一样去谴责它,甚至都可以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你的愤慨、你的逻辑以及你的诉求。但实际上,你既不消费它也不关心它的死活,只是图一时口快,图的是在社交圈里子有态度有社会正义感形象。

为什么同样是经历危机,同样是口诛笔伐,同样是涉及生命的凋谢,有些品牌从此就入土为安,有些却依然活得滋润?

品牌的符号化

当一个品牌被当做国家软实力,当一个品牌被当做国家名片递出去了,当一个品牌被当做国家触手影响国际资本的时候,我们宁愿相信,单体的生命在这些品牌符号面前都是无力的。

因为,人性的贪婪会吞噬一切。

所以究竟是谁喂养了品牌?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同时,有多少人还在使用滴滴APP在叫车?滴滴日活超1300万女性用户占比超40%,虽然此次顺风车事件引发了卸载潮,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来说,这些事情根本就没发生在自己的世界里,只发生在网络世界里。

滴滴出行的广告里充斥世俗的价值观

人性的贪婪、懒惰被商家无情操纵,人们发现时至今日已经离不开滴滴了,离不开百度了,离不开那些曾经伤害过人类的品牌了,这才是最可悲的。


或许真的有人希望滴滴从地球上消失,不用怀疑,一个滴滴倒下了千百万了哒哒站起来,因为真正喂养这些品牌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我们从一个门上车,从另一个门下车,拍拍屁股,走进了自己的世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滴滴就是任意门,对于滴滴来说,每个人都是任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