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猛于虎——品牌合作的误区

标志不是品牌的全部,但没有标志的品牌也是无皮之毛,是名存实亡的。
无数的国内品牌与跨国企业的“合作”或者“并购”无一不是以国内品牌从市场上消失为故事结尾的。

娃哈哈与达能对“娃哈哈”商标的争论事件回放: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娃哈哈持股49%。
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引发了强行收购风波。
达能欲以40亿元人民币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实际上,娃哈哈(wahaha)的商标实际主动权已经在达能手上,目前争论的焦点无非是娃哈哈集团期望依靠中国政府的力量阻止达能的全资收购罢了。宗庆后在对商标的认识上犯了一个“老糊涂”。在合资公司中使用“娃哈哈”品牌名称,和拱手交出权杖没什么分别。况且对于商标注册规则来说,图形部分永远是形上内容,名称才是最要紧的部分。近期消费者可以看到娃哈哈集团“启力”商标的出现,印证了娃哈哈的颓势。

这只是娃哈哈商标的图形部分,娃哈哈或是wahaha才是品牌的核心。
这也是国内所有小有名气的品牌持有者都要警醒的事实:真正的价值全都浓缩在品牌里,名称、标识是最直接的载体。千万不要随便来一个人,就拿自己的家底跟人家合作;千万不要轻易让外人染指你的品牌名称和标志;千万不要低估了无形资产的威力。标志就像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再看看达能,除了要在本地市场多费周则外,其本身的品牌毫发无伤。都滋润地活着。这把”Danone”的大伞正帮它们挡风遮雨呢。

Danone(达能)

总部设于法国巴黎的达能集团是一个业务极为多元化的跨国食品公司。是目前世界第五大食品公司、第一大乳品公司。
达能集团业务范围广泛,产品遍布全球。其乳制品、瓶装水和甜味饼干三大主导产品销量均居世界第一。
员工总人数超过9万人,在世界12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拥有多个国际品牌,例如: DANONE(达能)、LU和EVIAN(依云)等。包括中国的娃哈哈、乐百氏等。


1966年2月法国两家生产瓶子的玻璃制造企业合并成为BSN公司,其目的就是要从没有回报的瓶子生产转向市场容量更大、不断扩张的大众消费市场,显然瓶子和饮料能结合起来,1970年BSN成为法国知名的啤酒、矿泉水和婴儿食品的制造商。1973年BSN与达能(Gervais Danone)合并,形成法国最大的食品集团,此时达能已在欧洲和全球市场保持快速增长。1979年达能集团营业额达到165亿法郎。80年代达能集团卖掉了玻璃业务,集中发展食品,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合资与合作,达能打入欧洲其他国家的市场。1986年达能集团收购了一家在欧洲主要国家有销售网络的饼干公司,进入饼干行业。随着业务在欧洲市场的不断扩展,1989年达能成为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近10年达能的经营重点转向全球化,进入亚洲、拉美等市场。

从品牌的经营情况看,达能集团70%的营业额来自当地的领导品牌。由此可以看出,达能全球化的一个策略就是与当地领导性的品牌进行并购、合资或合作,实现达能品牌的本土化销售,并从对当地领导品牌的战略投资中获利。

达能早在1987年就进入中国市场,90年代达能饼干、啤酒、矿泉水相继进入中国市场。1996年达能就开始向娃哈哈投资。目前拥有娃哈哈51%的股权份额。目前尚未硝烟散尽的便是这两个“亲家”之间的事。
2000年初,广东乐百氏集团与达能集团正式签约,共同组建乐百氏(广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2003年11月21日,达能集团亚洲有限公司增资亿元,收购了上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3.85%的国家股,一下跃升为上海光明乳业的第三大股东。
目前达能还有蒙牛49%、汇源24%股权份额。

上述品牌路在何方?它们可曾保留了最后一条“贴身内衣”呢?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