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吉不得不说的故事

广东凉茶很多,史料显示最负盛名的是王老吉凉茶,以地产草药为主配置而成,初时是以水碗凉茶问世的,由鹤山人王泽邦于1828年((道光9年))在广州十三行靖远街首创。当时那一带既是商家云集之地,又是码头搬运工,黄包车夫活动的场所。那些在生意场上争拗而上火的,在烈日下干粗重活的、在应酬中饮酒过多的、在长途贩运中中了暑湿的、烧烤煎炸食物吃多了的,或有喉痛脑热的,都喜欢花两文铜钱买一碗王老吉凉茶消解,因此门庭若市、供不应求,很快在全市出现了很多王老吉凉茶的小贩,也有不少随街卖的王老吉凉茶车仔,成为广州一大景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治一方病”,当时有这样的民谣:“常饮王老吉,饿死百家医 ”。世人皆知王老吉是广东凉茶的代名词。而“王老吉”得名肯定与粤语之“泽”发音有关。

王老吉成分:岗梅、淡竹叶、五指柑;配以山芝麻、布渣叶、金沙藤、金樱根、木蝴蝶;再加广金钱草、火炭母。传说“王老吉”药源是一位广西道土“不语山人”传给王泽邦的。1839年,文忠公(林则徐)到广州来禁烟,患了风热感冒,随行医生也无良方。文忠公听闻此间有一“王老吉”治风热有效,便微服来到十三行王泽邦药铺,仅一包感冒便愈。林则徐来问此人,王老吉如实回答:””大家叫我王老吉,为你治病的是几味不值钱的草药。””林则徐不禁感叹:””药无分贵贱,不值钱的草药,贫苦百姓更能受益。如果能将药煮成茶,使人随到随饮,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那就更是为大众造福无量啊。”” 王老吉听后,若有所悟。没过几天,他果然打开档铺,煲药卖茶。林则徐得知,即命人送来一个大铜葫芦壶,上面还刻上””王老吉””三个大金字。此后,王老吉既卖凉茶,又把草药配成药包,方便顾客携带出门远行。“王老吉”名头大起。

在广州众多的老字号保健品中,“王老吉”配方是唯一得到《中国药典》认可的产品。从1828年问世起,其凉茶铺最多时还是在光绪4年(1878年),在广州市内达到100多家。由广州市政府确定的27个老字号中,医药类还有4家:何济公、陈李济、潘高寿、敬修堂。但“王老吉”的市场份额最大。

20世纪50年代由于一些原因,王老吉凉茶逐渐分成两支:一支完成公有化,发展为今天的王老吉药业(隶属广药集团),生产王老吉凉茶颗粒(国药准字);另一支则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带到了香港。在中国大陆,王老吉的品牌归王老吉药业所有;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王老吉品牌为王氏后人所注册。加多宝经王老吉药业特许,由香港王氏后人提供配方,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生产、经营王老吉牌罐装凉茶。

1995年,广药集团将罐装王老吉品牌使用权租给了香港加多宝。租借期到2020年。加多宝在此期间拥有独家经营红色易拉罐装王老吉凉茶的权利。在租借给加多宝之前,100多年来“王老吉”偏安于广东市场,只是一个区域性的地方饮品。广药集团的体制限制了旗下众多品牌的发展。在2000年以前,王老吉的销量甚至不及旗下的陈李济、潘高寿。

一句“怕上火,喝王老吉”揭开了加多宝对这个有着175年历史的、带有浓厚岭南特色的品牌的神奇包装序幕:2003年,加多宝就在广告上投入1个多亿。在强大的广告拉动之下,伴随“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红色罐装王老吉迅速打开市场。2003年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4 倍,由2002年的1亿多元猛增至6亿元,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广东,2004年,尽管企业不断扩大产能,但仍供不应求,订单如雪片般纷至踏来,全年销量突破10亿元,2005年再接再励,全年销量稳过20亿元,2006年加上盒装,销量近40亿元,2007年销量则高达90亿元。2008年更是借着“国难”打捞了一把,“封杀王老吉”事件令加多宝名利双收。

在红罐拉动之下,2007年“利乐绿包”王老吉销售额达到7.1亿,在广州药业旗下公司中曾经排名倒数第一的王老吉药业也一跃成为销售额、增长速度双冠王。而2007年潘高寿凉茶的销售额才5000万左右。

实际上由于品牌租赁引发的同宗竞争正在恶化,在巨大利益面前,品牌的真正拥有者却只是得到少量的利润,心有不甘是正常的。但必须要承认,没有加多宝就没有如今的王老吉,一个品牌的运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品牌的寿命和价值。这一点上广药要好好感谢加多宝,至于这个号称承载着中国人打败“可口可乐”的饮料品牌最终将走向何处,谁也不知了。


广药集团

王老吉凉茶颗粒

另一个百年字号——潘高寿(等待被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