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还是英文名?这是个问题

本来准备在cen的留言后面说几句,不想,写着写着发现字太多了。只好另起文章来说:
cen是蛮细心的,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

对于跨国品牌在中国的品牌策略,我们不好评说,单从中文品牌名来讲,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中文语境肯定有它的特殊性,英文普及也有一定影响,但这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品牌本身是否有不借助于其他力量传播的潜力。比如你提到的IBM,NBA,都是单音节的组合,在中文拼音的情况下也能毫无阻力地念诵,且英文品牌名本身也不太可能“译”出恰当中文名;再比如nike,apple等大众品牌,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这一类覆盖面高、传播面广的品牌,也逐渐弱化了之前进入中国市场使用过的中文名,这应该需要一个过程。

从奥姆尼康到宏盟——跨国公司的中文品牌名

、好的中文品牌名对于品牌本身的促进,对于本地化市场的迅速占有往往比西文更有力量。最典型的例子是BMW宝马汽车,Carrefour家乐福超市等,我相信这些强大的品牌,即使不使用中文名,也能开拓出不小的市场,但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时间却可能是中文名的数倍。在物竞天择的时代,效率决定了商场的生死,那些百年品牌,那么深谙市场之道的跨国品牌管理者想必是了解这个的。我们常说的“人靠衣装马靠鞍”,应该说的是这个理。

、商号与产品品牌的区别对待,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品牌似乎是独立的,有时候又是粘在这里粘在那里、纠缠不清。这就牵扯到一个商标拥有和商标使用的问题。商号往往是用于企业,用于企业间的活动,普通消费者很难体会到,在中国未加入WTO之前,或者甚至是今天,跨国企业要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赚钱,必须通过一个企业关,企业必须需要中文名称的。比如索尼(中国)有限公司,但实际上SONY自2000后就很少在品牌广告甚至软文里使用中文名“索尼”了,转而统一使用“SONY”英文和logo。见佳能还是SONY?

、是否使用中文品牌名,是跨国品牌的一个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决策。这个决策的基础就是品牌本身的素质。中国品牌中的Haier应该有此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