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管技术指标,单从电影的使命来说,值得给李玉一朵小红花。如果说《红颜》是她的触角,那么《苹果》算是可以让部分人先尝到甜头了。
客观滴说,由于中文电影的环境之复杂,直接导致了“屁股”的那般夺目,在此不提。
我坚持认为,世上根本不存在好电影和坏电影,这不过是无聊的人拿来标榜的好借口罢了。
电影如果没有故事性就失去了理性,做电影就好比抽象画一样曲高和寡。这一点国人电影者做得尤其差。老谋子属于不好好做榜样的那种。
男男女女构成了电影的点阵,构不成电影的精气神。
《迷失北京》选择了一种最稀松平常的情绪试图代为发表,是有些匹夫之勇了。飘在一个城市的感觉几乎现在一半中国人都有那么一点朦胧的意思,点透了又没多大意思。如果你在荧幕外抽泣,只能说明你尚处于漂流的初级阶段。做这个电影的人,有一种看到了真相的冲动,有一种想尽数告诉众人的冲动,也有生怕讲得不好被人笑话的顾及,所以我们看到影片有些“填塞”的成分。
还有两点是要批判看待的,一是关于“性”的问题,这本身不是个问题,这天然的是电影语言之一,却不可滥用,不可一知半解去用。国人或许是被压抑太久,刚瞅到一片落叶,就满以为可以拥有下一个原始森林了。二是电影名称的问题,Lost in Beijing可以成为你的出发点,却不能用作名称,或许更怕的是与那个更为有名的女导演的《迷失东京》撞车,“苹果”更像那种薄薄的布帘子,上面印着“非礼勿近”之类的搪塞之言,实际上是千方百计想引了你去掀开它,发现帘子后面“春光无限”诸如此类吧。
《红颜》
那是一条Dam Street水坝街,有男人有女人,男孩女孩偷尝禁果的后果是被逐出“家门”。因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城镇,一方面带来性的开放和文化的错失,一方面又遗留着固有的社会声誉的强烈压抑。两个孩子的一时性行为,导致的是两个家庭的连环悲剧。
李玉在《红颜》之前用通俗的话来说,是“地下工作者”幸遇伯乐“方励”,对于想做电影的任何一个人来说,有个可以助一臂之力的人是事半功倍的。
《苹果》的借腹生子的故事是这一男一女“杜撰”的,让我也怀疑起来,红颜的剧本的那些事儿。
拿乡村小镇说事在世界电影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甚至都成为了所谓艺术电影的“圣经”。这里昏暗、闭塞、与世隔绝,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电影受众来说,就如同一张白纸,剧本可以天马行空,人物可以轻描淡写,景色可以美不胜收……但这种小镇的定义,中外有异,在中国人的电影里,少有把广大小乡镇表达的,不是晦涩就是落后,要么就是不着边际的假大空了。这方面,那些试图以中国乡镇为电影背景的人,可以认真学习一下伊朗的《小鞋子》。
一老一小的表演为影片定了基调,没有熟悉的面孔更利于单纯去看待影像本身。
Leave a Reply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